说起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,大家肯定都知道白起、王翦这些名将。
可你们听说过王翦有个"贪财"的毛病吗?每次出征前,这位战功赫赫的大将军都要找秦始皇要地要宅要财物,弄得秦始皇十分心疼。
而秦始皇这个出了名的暴君,面对王翦的"贪得无厌"居然次次都答应了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王翦究竟在玩什么聪明的把戏?
看似贪婪,实则聪明
王翦是秦国名将,但他可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出名的。
展开剩余89%他出身于将门世家,骨子里流着军人的血。年轻时就跟着家里人从军,慢慢地在军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。
跟一般的军人不同,王翦不光会打仗,还特别懂得如何在复杂的宫廷环境中生存下来。
战国末期的君臣关系极其微妙。君主对功臣的猜忌几乎是一种常态,不少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最后都没有好下场。
有些被君主猜忌杀害,有些被贬为平民,更有些直接株连九族。
王翦看透了这一点,他明白,在秦国这样的强权国家里,功高震主是最危险的事情。
所以王翦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:伪装成一个只爱钱财、对权力不感兴趣的将军。
每次出征前,他都会向秦始皇索要大量的赏赐,包括金银财宝、良田美宅等等。
这种行为让朝中上下都觉得他贪得无厌,成为了“笑柄”。但王翦根本不在乎这些闲言碎语,因为他知道,这正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。
在公元前238年左右,秦国内部出现了一场危机。秦始皇的哥哥成蟜发动了叛乱,情况十分危急。
王翦接下平定叛乱的任务,迅速平定了这场内乱,保住了秦始皇的统治。
这次成功让王翦获得了秦始皇的高度信任,也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基础。
打仗要钱不要命
随着秦国统一六国战争的推进,王翦的"索赏"行为变得愈发明显。
每次接受重要任务前,他总会向秦始皇索要大量赏赐。这些赏赐不仅包括金银财宝,还有良田、宅院等实际财产。
秦始皇虽然心疼,但考虑到王翦的军事才能和对秦国的重要性,每次都不得不咬牙答应。
有一次,秦国准备攻打赵国。赵国有名将李牧,是个不好对付的角色。
王翦接受任务前,又是一番索要赏赐的把戏。得到满意的赏赐后,他并没有直接硬碰硬地与李牧对抗,而是用了反间计。
他让间谍散布谣言,说李牧有反叛之心。赵王轻信了这些谣言,将李牧处死。少了这员大将,赵国的抵抗力大大减弱,最终被秦国所灭。
王翦的这种"先拿钱再办事"的做法,在当时的军事将领中是非常少见的。
大多数将领都是立下战功后再请求赏赐,而王翦却反其道而行之。这让许多人不理解,甚至嗤之以鼻。
但实际上,这正是王翦的高明之处。他通过这种方式,向秦始皇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:我王翦只对财物感兴趣,对权力没有野心。
这种表现让秦始皇放下了戒心。在秦国的权力结构中,君主最忌惮的就是那些有政治野心的功臣。
而王翦的"贪财"形象恰恰打消了秦始皇的这种疑虑。
秦始皇可能心里想:这个王翦虽然贪财,但只要给他足够的钱财,他就会老老实实为我办事,不会有谋反的念头。
灭楚之战
公元前225年,秦国准备攻打楚国,这是统一六国战争中的关键一战。
楚国地域辽阔,军事实力强大,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。秦始皇召集大臣商议,决定派将领率军征伐楚国。
当时有两个选择:一是派王翦,二是派他儿子王贲。
王贲年轻气盛,自信满满地表示只需要二十万兵力就能灭掉楚国。而王翦却说需要六十万大军才行。秦始皇心疼兵力和粮草,倾向于选择王贲。
这时候王翦说了一番话,大意是:楚国地大物博,士兵勇猛,如果兵力不足,很可能会功亏一篑。
秦始皇一想也是,最终还是决定派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征伐楚国。
出征前,王翦又玩起了他的老把戏。他不断向秦始皇索要赏赐,甚至在大军已经开拔后,还派人回来催要赏赐,连续催了五六次。
朝中大臣都笑话他贪得无厌,秦始皇虽然心疼,但想到王翦的军事才能,还是咬牙满足了他的要求。
率军出征后,王翦并没有立即与楚军交战。他采取了一种令人费解的战术:避战拖延。
他带领大军驻扎在楚国境内,却不主动出击。楚国大将项燕以为秦军胆怯,变得越来越骄傲自满。
就这样过了一年多,楚军的警惕性逐渐下降,士气也开始松懈。
王翦抓住这个机会,突然发动全面进攻。楚军措手不及,大将项燕战死,楚王负刍被俘,楚国彻底灭亡。
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王翦的军事才能。他知道楚军勇猛善战,如果硬碰硬可能会造成巨大伤亡。
所以他选择了"以逸待劳"的战术,耗尽楚军的耐心和警惕性,然后一举击破。这种战术思维,显示了王翦作为一代名将的过人之处。
功成身退
灭掉楚国后,王翦成为了秦国军中最有威望的将领。
按照常理,他应该继续领兵,为秦国征战沙场。但是王翦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:主动请辞,归隐田园。
这个决定让很多人不解。正当他权势达到顶峰的时候,为什么要选择退出?实际上,这正是王翦最后一招高明的棋。
他深知在专制国家中,功高震主的下场往往很悲惨。与其等到秦始皇对他起疑心,不如主动交出兵权,归隐田园,彻底消除君主的猜忌。
退休后的王翦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。他不再过问朝政,也不再参与军事活动。
有意思的是,他还劝阻自己的子孙继续从军,要他们安心做个普通人。这一举动进一步表明他对权力真的没有野心,只是想安度晚年。
王翦的这种选择是极为明智的。在那个功臣很难有好下场的年代,他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行为,成功避免了悲剧的发生。
他用"贪财"的表象掩盖了自己的才能和功绩,用主动归隐的方式避免了君主的猜忌。最终,他成为了战国时代少有的几个功成身退、善终的名将之一。
当其他功臣纷纷落马的时候,王翦却能够安享晚年,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政治智慧的胜利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王翦,表面上看,他是个贪财的将军,实际上却是个深谙政治之道的智者。
他明白在什么时候该进,什么时候该退;知道如何在立功的同时保全自己。这种"知进更知退"的人生哲学,放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深思。
王翦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:真正的智慧,不只是知道如何取得成功,更在于知道如何保持成功!
参考资料 《史记·王翦传》,司马迁著,中华书局,2016年版 《秦始皇本纪》,司马迁著,中华书局,2014年版 《战国策·秦策》,刘向编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8年版 《中国军事通史·战国卷》,中国军事科学院,军事科学出版社,2020年版发布于:河南省配资平台合法的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