埃及总统塞西在一场公开演讲中放话“埃及军队足够强大,可以再次击败以色列”,与此同时,上百辆重型装甲车正在西奈半岛的平原上分散就位,压迫感十足。 这并非演习,而是埃及实实在在的军事部署,直接针对邻国以色列。
更让以色列坐立不安的是,从9月22日起,埃及海军和空军还将与土耳其在地中海东部举行联合军演。 这是两国自2013年以来首次大型演习,出动护卫舰、快艇、潜艇和战斗机。 两个地区军事强国在以色列眼皮底下展示武力,信号再明确不过。
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政府反应强烈,指责埃及违反1979年签订的和平条约,并紧急请求美国出面施压,要求埃及从西奈半岛撤军。 以方认为,西奈半岛本该保持非军事化,埃及的坦克和部队集结已经构成了潜在威胁。
埃及此次大规模军事动员的直接导火索,是以色列此前轰炸卡塔尔的行动。 埃及担心自己可能成为以色列的下一个打击目标。 尤其让埃及警觉的是,以色列和美国曾讨论过将巴勒斯坦人迁至西奈半岛的计划,这触及了埃及的核心安全利益。
拉法口岸成为双方博弈的焦点。 这里不仅是加沙与外界联系的通道,更是中东最敏感的地方。 曾有630辆援助卡车在此排队等待通关。 埃及采取了与以色列预期相反的行动——不仅没有关闭口岸,反而扩大开放时间,专门开辟伤员通道。 这一招既占据了道德高地,又让自己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救世主。
在边境另一侧,以色列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 内塔尼亚胡政府急忙向美国求援,很快获得了64亿美元的军援大礼包,包括30架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和3250辆步兵突击车。 这些装备将显著增强以色列的空中打击和地面突击能力。
然而,军火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。 以色列面临的是57个伊斯兰合作组织成员国的集体意志。 这些国家已经抱团,要求暂停以色列的联合国成员国资格。 一旦通过,以色列在国际上将陷入孤立。
沙特阿拉伯带头对以色列实施石油禁运,直接切断了以色列90%的原油供应。 阿联酋冻结了数十亿投资,爱尔兰和比利时宣布停止军售。 这种经济制裁的威力,可能比军事打击更加致命。
埃及还推动了一个更具战略意义的举措——提议建立类似北约的阿拉伯军事联合体。 虽然卡塔尔和阿联酋暂时阻止了提案通过,但这一构想反映了阿拉伯世界集体安全意识的觉醒。
军事装备方面,埃及已在西奈半岛前沿阵地部署了中国制造的红旗-9B防空系统。该系统配备新型反隐身雷达,探测半径超过400公里,可以覆盖以色列主要空军基地的起降航线。 这种前沿部署标志着埃及对以战略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监控。
美国处于尴尬境地。 一方面是以色列这个传统盟友,另一方面是掌控苏伊士运河的埃及,两边都不能得罪太狠。特朗普政府一边推动对以色列的军售,一边派人去开罗谈判,试图敦促埃及调整部署。
但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正在明显衰退。 2020年时美国还占中东65%的军售份额,到2025年已经跌到42%。 沙特阿拉伯甚至直接砸50亿美元购买了中国的激光防空系统,专门用来对付以色列的F-35战机。
地区国家正在形成新的应对策略。 当美制武器系统在关键安防时刻失效,中东多国开始转向多元化选择。 沙特与巴基斯坦突然签署共同防御协议,规定任何一方遭遇侵略即视为对两国的共同攻击。 巴基斯坦拥有核武器力量,这一联盟直接回应了以色列空袭卡塔尔事件。
以色列与埃及士兵最近还在拉法口岸发生了交火事件,导致一名埃及士兵死亡。 但双方都低调处理,称这是一次事故,表明在目前关系特别紧张和敏感的时刻,两个国家都不愿意事态扩大。
加沙地带的冲突仍在继续。 据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发布的数据,以军的军事行动已造成大量人员伤亡。 与此同时,以色列国防军宣布打击了加沙地带超过1800个目标。
内塔尼亚胡现在腹背受敌。 国内极右翼势力逼他继续打,说停火就是投降;国际上57国同盟步步紧逼,连联合国都不站在他这边。 长期军事行动加上国际社会的隐性制裁,让以色列的外汇储备直线下降,经济也快扛不住了。
埃及的生命线战略证明了一个道理:在21世纪,软对抗往往比硬对抗更具杀伤力。 通过保持拉法口岸开放并提供人道主义通道,埃及既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,又让以色列的封锁政策陷入了道义困境。
中东正从美国单极主导向多极制衡转型。 埃及、土耳其、沙特等地区大国都在积极调整外交政策,通过斡旋、军售合作等方式扩大影响力,试图在动荡局势中掌握主动权。
配资平台合法的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