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肃宗李亨继位后,迅速迁往凤翔,开始了收复两京的工作。当他经过彭原(今甘肃庆阳)时,侍卫前来报告,有一位白衣道长请求面见。
李亨见到这位来人时,心中充满惊喜:“怎么会是您?我派出很多人寻找您,却没想到在此地遇见您。” 来人微笑回答:“我听说陛下在灵武,日夜兼程赶来特地见您。”
这位被李亨称为“先生”的人正是李泌,年仅33岁的他比唐肃宗小11岁。李泌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,受到唐玄宗、唐肃宗、唐代宗及唐德宗四位皇帝的尊重,既是师友又如亲人,帮助李唐渡过数次危机,甚至在皇族之间的矛盾中,担任了调和者,为王权的平稳过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展开剩余90%李泌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时才6岁。那是开元十六年(728年),一个名叫员俶的8岁神童以其“词辩”才华征服了朝廷的文人。这令唐玄宗大为惊讶,不禁问道:“天下还有像你这样的神童吗?”员俶回答:“我舅的儿子李泌,远在我之上。”
于是小李泌登场,受到被誉为“燕许大手笔”的张说亲自测试。张说指向桌上的棋盘,问:“你能否以‘方圆动静’作首诗?”李泌立刻口吐莲花:“方若行义,圆若用智,动若骋材,静若得意。”这不仅仅是一首诗,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,意境辽阔,难以想象一个6岁的孩子便具备这样的洞察力。张说震惊不已,立即向唐玄宗报喜:“陛下,您又得到了一位神童。”
从此,李泌成了朝中的“小甜甜”,受到张说、张九龄、张廷珪等权贵的青睐,作为“小友”出入于皇宫和官府之间。然而,李泌的志向似乎并不在于华丽的辞藻,他成年后曾明确表示对所谓的“常格仕进”极为鄙视。
所谓“常格仕进”,即是通过才华和科举考试获得一步步的官职升迁。这一人才选拔制度自隋唐以来逐渐成为主流,但李泌却对其充满不屑。他认为,泛泛的经史子集和儒家六艺不过是表面上的“术”,真正的王佐之才应当是深谙道理,而不仅限于技能之上。因此,自幼以来,他便沉迷于《易经》和各种“神仙不死术”。
可以说,李泌是一位天生的哲学家,他探讨的乃是宇宙万物的规律,以及生命中的终极问题——生与死。正是因为志向的不同,李泌从未参与科举,虽然仅在宫中担任“待诏”(政策顾问),并被唐玄宗选为太子李亨的老师。思想上的不合,注定他与时局格格不入。李泌因写诗讥讽杨国忠和安禄山,最终被唐玄宗赶到蕲春郡监视居住。
李泌年轻气盛,最终选择了逃亡,从此隐居于山中精修道理,无人知晓他的去向,唐肃宗因而多次寻访均无所获。“先生此次前来,必有安国之策,请您赐教。”唐肃宗满心期待,焦急万分。
李泌未急于提出自己的见解,反而先询问了唐肃宗的平叛计划。他的计划相对简洁:第一步收复两京,第二步北上直捣安禄山的老巢。李泌对此表示异议,他提出了一条被后人称为“彭原对策”的反策略:“命李光弼驻守太原,由井陉出击,郭子仪攻占冯翊,进入河东。这样史思明和张忠志便不敢离开范阳和常山,而安守忠、田乾真亦无暇离开长安。叛军仅剩阿史那承庆孤军作战。让子仪不要去华南,务必让敌军无法调兵遣将,使他们在范阳被困,从而削弱他们的力量。”
李泌认为,安禄山依赖的将领不过史思明、张忠志、安守忠、田乾真和阿史那承庆,他们的活动范围从幽州到河北、河南再到关中,形成了一条长长的联接链。他提出的策略分为两步,第一步是让叛军疲于奔命,具体操作为:李光弼从井陉出击,牵制史思明;郭子仪进攻陕州,拉拽安禄山及阿史那承庆;而唐肃宗从凤阳出击长安,令安守忠和田乾真心猿意马。通过这样的调动,让安禄山在漫长的防线中疲惫不堪。
第二步,则是在河北的叛军无暇分身之际,建宁王李倓带领回鹘军绕过敌阵,与李光弼强强联手,直攻范阳,摧毁安禄山的根基。李泌对“收复两京”作为首选的理由有三:首先,目标明显,代价巨大。双方如果都将力量集中在此,实质上就是赤裸裸的碰撞,即便胜利也会付出惨重代价。第二,无法根除,产生拉锯战。唐军的主力量难以支撑,进攻部队多为回鹘、吐蕃和大食军,他们对两京的夏季气候并不适应。若成功夺回两京,主力将陷入无法持续的状态,反而使叛军有喘息之机。等到安禄山恢复力量,两京将再次沦为攻击目标,再次导致无尽的拉锯战。第三,根基无法拔除,叛军随时可能卷土重来。叛军背后有契丹、奚族等外族,如若不拔掉范阳,叛军便可以通过其作为根据地获取四方资源,乍一击破他们的根基,便能使之无根而散。
李泌的“彭原对策”避开了常规,攻击佐命根源,因此后人皆认为这是上乘之计。不料唐肃宗在惊叹之后,仍未采纳李泌的方案,反而依然选择了“先两京、后范阳”的保守策略。实际上,就如李泌所预料的,唐肃宗最终选择了一条极其艰苦的道路,收复两京之后却又失去,未能看到安史之乱的解铃之计。不少后人慨叹道:“若早采用李泌之计,平叛何至如此艰难?”
若我们简单地认为唐肃宗缺乏智者的判断,或许显得过于肤浅。作为一国之君,其战略决策必然经过反复论证和臣子们的多次讨论,权衡的标准无非是“轻重之取舍”。唐肃宗究竟对李泌的构思有何“顾虑”?
首先,唐肃宗明确表态:攻击范阳需调集大量兵力,准备需要耗费太长时间。其次,他希望尽快收复两京,不仅为了让太上皇早日回京享福,还为自身能尽孝完整。第一点是军务方面,他认为实用性不高;第二点是人情账,他担心外界会指责他不奉孝道。“老头”在蜀地摆布权威,迟早会威胁到我,因此必须尽快收复长安,让他回头坐回该坐的位子。还有人补充第三点,即经济层面的考量。
第三,李泌的策略与唐朝当时的经济供应能力不符,难以持续。由于河北一带被叛军占领,唐的税赋重心转向河东和江南。蜀地的税收源头被唐玄宗所控制,流入凤翔的资金仅能依赖东南地区,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军队开支需求。
这些理由确实成立,但仍不详尽。笔者认为至少还有以下几点:首先,被占领区的人民情绪变化值得警惕。一个朝代的存在,民心至关重要。想象一下,一个长期脱离大唐统治的地方,怎能重新产生向心力?当一个政权有效治理某个区域时,人们便会渐渐生发认同感。以河北为例,唐朝在全国统一战争中遇到的困难颇多。李世民在平定河北后却反其道而行,杀掉洞建德并对他的部众施以严压,使他们反复崛起。河北的豪门一直对李唐王室心存敌意,拒绝通婚,都是基因影响。武周之后,反感渐渐减弱,河北才能逐步文化认同大唐,因此才有了安史之乱初期,颜真卿义旗升起时的众多响应。然而,在安史之乱结束后的八年时间内,部分当地居民竟然怀着同样的情感追忆安禄山和他的部众,民间兴起了大量对他们的祠堂建造,其中隐秘和显性的原因,不乏复杂之处。
其次,藩镇与中央的关系也面临挑战。安史之乱前,大唐设立了十个节度使,但他们的权力相对有限。然而,安史之乱后,因军队和粮饷的问题,朝廷被迫赋予节度使更大的权力,几乎到达了割据军阀的地步,这一决策如同潘多拉的盒子,再难收回。在安史之乱的后期,各镇的节度使不再效忠,甚至背叛朝廷的事件屡见不鲜。即使像李光弼这样被视为勋臣的人物,最终几乎与唐朝划清了界限。郭子仪屡次遭到唐肃宗和唐代宗父子打压,其根本原因就是朔方节度使的权力过大,让他们不得不防。尽快收复两京,加强中央集权,且要从根本上改革节度使制度,成为唐肃宗的当务之急,否则即便消灭了安禄山,也会冒出一堆新的叛军。
最后,外来兵马对大唐造成负面冲击。正如之前提到的,唐肃宗能够调动的兵员十分捉襟见肘,不得已之下,被迫放弃了安西和河西走廊。即便如此,依然难以应对,因此他不得不向吐蕃、回鹘及大食等部落借兵,然而这条路代价巨大,唐朝第一次不得不通过亲王出嫁的方式与之结盟,甚至和回鹘达成荒唐的约定:两京若能恢复,将任由他们劫掠。实际上,后来的吐蕃和回鹘联合数次劫掠中原,长安也一度被占领,唐代宗的命运如同唐玄宗,沦为了流亡的皇帝。唯有收复两京,才能确保大唐的南北统一,才能确保充足的税收和兵源,进而将外部势力拒之门外。
总结前述三点:从军事角度看,李泌认为两京的军事价值不如幽州,但唐肃宗则从政治角度考虑,认为两京的政治意义远超于幽州。显然,美元中的雄心抱负决定了唐肃宗更看重政治获得。李泌的策略以空间换时间,用牺牲两京换取镇压叛军的时间,而唐肃宗则选择了用时间换空间,迅速收复两京,彻底平定叛乱可以慢慢进行。这就是唐肃宗未能接受李泌策略的根本原因。你认为谁的策略更高明呢?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合法的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