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上午,正当大唐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双双被斩首之际,唐高祖李渊正身处海池之上,与几位朝中重臣一同划船。然而,船行不甚平稳,原因是尉迟敬德忽然穿着铠甲、手持长矛,突然闯入船上,令现场气氛骤然紧张。
李渊见到尉迟敬德,虽心中一惊,但作为一位历经风雨的老将,他很快恢复镇静,沉声问道:“今日是谁起了叛乱?你为何急匆匆来到这里?”尉迟敬德高声答道:“太子与齐王造反,秦王已起兵诛杀了他们。秦王担心陛下安危,特派我前来护卫。”这番话显然是李世民事先安排好的。尉迟敬德的护卫之言,表面是保护李渊,实则是在告知李渊局势,令他心中有数,继而拿出政令,着手处理后续事宜。
李渊无暇为失去的两位儿子悲伤,因他必须迅速平息事态,确保国政不受影响,便急切询问身边重臣对策。几位朝臣皆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,毫不迟疑地依照李世民的意图行事。萧瑀与陈叔达连声谴责太子与齐王叛逆,赞扬秦王英明果断,理应继任太子,皆同意将朝政托付于李世民。他们相信,这样能杜绝内乱隐患。
展开剩余76%此举虽看似站队,实则是当时形势下的最佳选择。李渊心知肚明,也表示这正是他所愿,于是下达敕令,平息内乱,并派遣使者安抚东宫残余将士。暂时的风波得以平息,但李渊接下来面临的难题,是如何处理弑兄杀弟的李世民。李世民身份特殊,虽杀了两兄长,李渊却不得不慎重权衡其后果。
李渊明白,不能轻易治罪李世民,原因极为简单:李世民实力超群。并非李渊无力动他,而是他有不得不保留李世民的理由。李渊或许在军事上不及李世民那般锐利,但他在政治上更为老练。曾在隋朝为官多年,又在隋末谋划晋阳起兵,最终建立大唐,成为开国皇帝,足见其卓越谋略。他奠定了初唐政治制度和格局,为大唐崛起筑牢了坚实基础。
李渊清楚,在他眼中,李世民当时尚显稚嫩,但其才能却不容忽视。既然李建成和李元吉已死,若再处死李世民,后果难以预料。此时需考量其他儿子情况。李渊共有22子,这在古代皇帝中极为罕见,然而其子嗣间存在年龄断层。早期仅育有五子,分别是四嫡子一庶子,其他17子均在李渊入主长安后诞生,妃子增多,自然子嗣亦多。第五子与第六子年龄相差达15年,几乎是两个辈分。
玄武门之变时,李渊的前五子仅剩李世民一人。第六子年仅八岁,而李渊已届六十高龄。六十岁即便现今亦属高龄,若李渊处死李世民,他敢赌能把八岁的儿子培养成人?即便养大,这位未来皇帝又能否赢得原属李建成和李世民两派官员的拥戴?李渊不敢轻易冒险,只能保留李世民,甚至想方设法为其留台阶下,这既是无奈之举,也是最明智的选择。
召见李世民时,李渊对他说:“近日以来,几有投杼之惑。”“投杼之惑”源自先秦大思想家曾子的故事。曾子与母亲住在费地,当地有一同名之人犯了杀人罪,传言曾子即为凶手。曾母坚信儿子清白,淡然织布,不予理会。继而谣言再起,曾母惊惧至极,弃织机翻墙逃跑,史称“投杼逾墙而走”。该故事由甘茂讲述给秦武王,借以说明谣言无凭带来的困扰。
李渊此时用此成语,意在表明自己被李建成、李元吉及其亲信妃子误导,听信谗言,对李世民生误会,才造成今日局势。李世民听罢,已洞悉李渊态度。既然李渊主动给出台阶,他自然顺势而为。然而他并未言语,反而做出一个令李渊意想不到的动作:跪而吮上乳。
《资治通鉴》记载此情景,虽五字含义复杂,但可简单理解为李世民扑入李渊怀中,痛哭流涕。若无身份年龄背景,此举宛如孩童犯错,父亲不怪,孩童遂依偎撒娇。但结合两人身份,此举尤显机智巧妙。李世民明白理智上,为大唐江山计,李渊不会责怪,反会设法保他;但感情上,作为父亲,看儿子弑兄杀弟,怎能无怒?
李世民既达目的,便示弱卖乖,期待李渊日后顺利传位,且尽量淡化杀兄影响。他此举不仅认错,更唤醒李渊的父爱,令其明白自己亦是情非得已,内心害怕且悔恨。虽年近三十,李世民扑入年近六十的老父亲怀抱,画面略显违和,但胜过千言万语。
不久之后,李世民被正式立为太子。很快,李渊禅位,李世民继位,开启了属于他的盛世时代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合法的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