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楼市:政策猛药下的理性抉择
2025年上半年,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近年来最漫长的调整期。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连续六个月下滑,一线城市平均跌幅达4.7%,二线城市超过6.2%,三四线城市更是高达8.1%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7.3%,销售额同比下降21.5%,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新房成交量更是创下2017年以来的新低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.8%,土地购置面积下降25.6%,部分房企资金链紧张,债务违约风险凸显,部分房企甚至进入破产重组程序。 市场低迷的现状,让无数购房者徘徊在十字路口,举棋不定。
然而,7月18日,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,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被业内称为“猛药”的救市措施,为持续低迷的楼市注入强心针。这一“房地产金融支持17条”的政策组合拳,力度空前,涵盖信贷、公积金等多个方面,旨在提振市场信心,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。
具体而言,政策亮点包括:一线城市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LPR-55个基点,实际执行利率最低可至3.45%,创历史新低;二套房贷利率下限降至LPR-15个基点;取消多数城市二套房首付比例限制,降低至不低于25%;首套房首付比例最低可降至20%。 此外,后续还将推出公积金政策调整,包括提高贷款额度上限(从60万元提升至80万元)、降低贷款利率(首套房从3.1%降至2.8%)以及放宽非户籍人口使用公积金贷款购房的门槛(从连续缴存满3年降至1年)。
展开剩余75%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,截至7月底,已有37个城市出台了因城施策的楼市新政,政策手段涵盖限购松绑、财政补贴等,力度空前。例如,深圳全面取消限购;杭州推出购房补贴政策,首套房最高补贴10万元;成都将人才购房补贴提高至房价的15%;武汉对新市民购房给予契税全额补贴。这些举措旨在从多方面提升居民购房能力和意愿。
政策效果初显。克尔瑞数据显示,7月下旬政策发布后,全国100个重点城市新房成交量环比上涨23.7%,一线城市周环比涨幅更是高达42.3%。部分热点城市楼盘甚至出现“一房难求”的局面,部分项目甚至恢复了限购摇号。
然而,市场复苏的持续性仍存疑问。中国社科院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杰认为,当前政策刺激带来的主要是短期需求释放,长期来看,房地产市场将回归居住属性,理性回归才是健康发展之路。 不容忽视的是,部分城市依然面临较高的库存压力。截至2025年6月底,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到5.7亿平方米,按照当前销售速度计算,消化周期接近24个月。
与此同时,房价下跌与居民收入增长形成鲜明对比。2025年上半年,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5.1%,而同期全国房价平均下跌6.3%。这使得全国房价收入比从2023年的9.8:1下降到目前的8.7:1,购房负担有所减轻。一线城市部分区域房价跌幅甚至超过10%,改善型住房价格也随之调整,为部分刚需购房者提供了入市机会。
那么,面对政策利好与市场压力并存的局面,购房者该如何理性抉择呢?
首先,区域分化加剧是大势所趋。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核心区域,特别是教育资源丰富、交通便捷的区域,房价抗跌性强,政策刺激下可能率先企稳回升。例如,即使在全国房价普遍下跌的背景下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部分学区房价格在2025年上半年仍保持了1.2%到2.5%的涨幅。
其次,非核心城市和远郊区域房价仍有调整空间。三四线城市以及二线城市的非核心区域,受人口流出、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,房价难以快速回暖。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四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去化周期已达到36个月,远高于18个月的合理水平。
再次,当前贷款利率创历史新低,为刚需购房者提供了有利的贷款环境。目前全国首套房平均贷款利率已降至3.65%,部分银行甚至推出了3.45%的超低利率。以购买500万元房产、贷款350万元、期限30年为例,与2023年同期相比,月供可减少近3000元,总利息支出减少约100万元。
最后,需正视房地产市场的长期趋势。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和新增人口持续减少,房地产市场已进入存量博弈阶段。2024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为负值,2025年上半年继续下降至-1.2‰。从长期来看,房地产将回归居住属性。
总而言之,政策的“猛药”为市场注入了活力,但购房决策仍需回归个人需求和财务状况。对于改善型需求,可以利用当前价格调整和政策利好的窗口期;对于投资型需求,需谨慎评估未来升值空间;对于刚需型购房者,当前是近年来相对有利的入市时机,但需具备稳定收入和充足的首付。 市场瞬息万变,无论选择何时入市,都应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和市场变化,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理性决策。 买房是人生重大决策,切忌盲目跟风或过度恐慌。
"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配资平台合法的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